孔子有哪些论语优选66句

孔子有哪些论语

1、儒道之辩——入世与出世

2、①三军:军队的通称。②匹夫:夫妇相匹配,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,所以匹夫指男子汉。孔子说:“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,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。”

3、孔子说:“温习旧的知识,进而懂得新的知识,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。”

4、子曰:“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。”《子罕》

5、“知其不可而为之”是对孔子的概括,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、坚持原则、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。这种精神,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。在今天,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。

6、子曰:“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”(《子罕》)

7、孔子说:“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;三十岁能自立于世;四十岁能通达事理;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;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,也能听之泰然;七十岁能随心所欲,却不逾越法度规矩。”

8、孔子说:“学习了却不思考就会迷茫,思考了却不学习就会危险。”

9、(2)“仁”的具体准则:对人尽心竭力、待人宽厚仁慈。

10、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(食)送死(丧)和祭祀。

11、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,不仅讲制度,讲规范,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;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,是以“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”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,不是无差别的兼爱、博爱。

12、子曰:“吾十有(yòu“又”)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[yú]矩。”《为政》

13、子曰:“饭疏食饮水,曲[qū]肱(gōng)而枕之,乐亦在其中矣。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”《述而》

14、子曰: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《雍也》

15、在“仁”的诸多道德要求中,“孝”与“悌”被看作是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,也是一个人“修身养性”、追求“仁”、实践“仁”的根本。“孝”即孝敬父母,“悌”即尊敬兄长。“孝悌”作为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,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、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。

16、子曰∶“一箪[dān]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贤哉回也!”《雍也》

17、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《述而》

18、孔子说:“几个人在一起走路,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。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,对他们的缺点,要注意改正。”

19、特别注意孔子的“均无贫”思想。孔子所谓的“均无贫”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,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,不同于“平均主义”。

20、子曰: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《为政》

21、子曰: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(xǐng)也。”(《里仁》)

22、礼与仁的关系

23、孔子说:“一箪饭,一瓢水,住在简陋的小屋里,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,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。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!”

24、知其不可而为之

25、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《学而》

26、孔子说:“学习并时常温习,不是很愉快吗?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,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?人家不了解我,我也不怨恨、恼怒,不也是君子作风吗?”2、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: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”《学而》

27、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(《述而》)

28、四、仁者爱人

29、二、克己复礼

30、子曰。五十有五而志于学。三十而立。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。六十而耳顺。七十而从心,所欲不愈距。

孔子有哪些论语

31、子曰。学而时习之,不亦悦乎。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。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

32、①逝者:指流逝的时光。②斯:这里指“川”,即河水。③舍:停孔子在河边感叹道;“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,日夜不停。”

33、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(yuè)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(yùn),不亦君子乎?

34、克己复礼

35、(3)“仁”的具体表现:诚心诚意地协助盲人、同情有丧事的人、善待自然等。“仁”并不是高深莫测的深奥理论,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。

36、一、为政以德

37、子曰: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”《为政》

38、(6)施行“仁”而达到的理想效果:使老人安逸、使朋友信任、使年轻人得到关爱。

39、曾子曰:“吾(wú)日三省(xǐng)吾(wú)身:为(wèi)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(chuán)不习乎?”(《学而》)

40、子曰: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(yǐ)。”(《为政》)

41、孔子说:"学习了(知识),经常去实习(温习)它,不也是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(到这里)来,不也是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,我却不怨恨,不也是君子吗"知识点:“说”通“悦”意思:高兴

42、(5)要做到“仁”的途径和方法:“能近取譬”、推己及人,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。

43、曾子曰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”(《泰伯》)

44、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,但孔子的“仁”的最高标准是看一个人是否对社会、对百姓做出贡献,看他能否维护王权、安定百姓,而不是讲求小信小节。

45、(1)“仁”的根本:孝顺父母(“孝”)、尊敬兄长(“悌”)。

46、以下列举十条

47、(4)“仁”的最高境界:能施恩于百姓、周济大众。

48、曾子说:“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,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?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?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?”

49、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。此处的“礼”指的是周礼。“克己复礼”是孔子在“礼乐崩坏”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。

50、子曰:“学而不思则罔(wǎng),思而不学则殆(dài)。”(《为政》)

51、孝与仁的关系

52、子在川上,曰:“逝者如斯夫!不舍昼夜。”《子罕》

53、子夏曰:“博学而笃[dǔ]志,切问而近思,仁在其中矣。”《子张》

54、孔子说:“吃粗粮,喝白水,弯着胳膊当枕头,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。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,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。”

55、值得指出的是,孔子的“改革”目标是要“复礼”,回到他想象的周代,也许他很“天真”,但这毕竟是一种历史的退步,因此,这种“知其不可而为之”其实就是一种保守落后的顽固不化,退一步说,这也是一种缺少科学理性的精神。

56、子曰:“由,诲女(rǔ)知之乎!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(zhì)也。”(《为政》)

57、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(yuè)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(lè)乎?人不知而不愠(yùn),不亦君子乎?”(《学而》)

58、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“仁”。“仁者爱人”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。

59、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(xǐng)吾身: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”

60、判断“仁者”的标准

孔子有哪些论语

61、孔子说:“对于学习,知道怎么学习的人,不如爱好学习的人;爱好学习的人,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。”

62、在治国方略上,孔子主张“为政以德”,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。也叫“德治”或“礼治”。实行“德治”的具体办法有:①重教化,轻刑罚;②反对过度榨取,主张“使民也义”;③为政需正己;④举贤才;⑤取信于民;⑥讲究礼节。

63、三、知其不可而为之

64、曾子曰。吾日三省吾身。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。

65、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,与道家的主张不同。孔子“怃然”(怅惘失意的样子),一方面为众生滔滔、知音难觅而怅惘;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,知其不可而为之,认为天下无道,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,匡扶正义。应该说“知其不可而为之”是做人的大道理,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。

66、子贡问曰:“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?”子曰:“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(《卫灵公》)

相关新闻

联系我们

000000000

在线咨询: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 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00-18:00,节假日休息

QR code